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3:22 点击次数:137
看到“2025年浙江Z20名校联盟2月联考”作文题,觉得挺不错,很贴近现在青年学生的现实实际。
原题如下:
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。(60分)
随着时代的发展,人类在各个领域拥有越来越多的选择,而选择越多,可能性也就越大,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,选择多多益善呢?
对此,你怎么看?请写一篇文章,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。
要求:选准角度,确定立意: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: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得泄露个人信息:不少于800字。
这是一道“思辨型作文题”,其思辨聚焦点在于“选择与可能性的多少之间的关联”。当下青年所面临的时代,的确给人以太多的选择性,不论是学业、职业、情感等方面,因而,这道作文题的材料内容,聚焦于当代社会,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话题。
看网络上一些题目分析文章和考场作文,虽然不知道这些文章是不是真的学生作文。突然想到我曾经对学生们说过的一句话:我们高一高二曾经进行过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与活动,大家也都真实地读过《乡土中国》和《红楼梦》,你们要主动地在你的考场作文里写呀,要给阅卷老师“我真的读过《乡土中国》《红楼梦》”印象,要主动地运用你的阅读成果,写上你的阅读体验,表达出你的阅读思考,最起码的是要主动用上这两部必读书的素材做论据。
看到这个作文题目的时候,正值假期,便想让Deepseek实现这个构想。于是就和TA对起话来。一开始也是往这方面引导,但是,写出来的文章总是有那么隔,于是,我想到了一个我认为不错、也能体现把“整本书阅读”主动引入作文里的做法,那就是:“标题我拟定,作文你来写”。
这标题就是“弱水三千不妨只取一瓢饮”。在《红楼梦》中,这句话出现于第91回,在这一回里,黛玉问宝玉与宝姐姐的关系时,宝玉给黛玉打起禅语:“任凭弱水三千,我只取一瓢饮。”聪明灵慧的黛玉自是明白其中意思。当然,这里“弱水三千,只取一瓢”,既包含“选择的可能性”,也包括“选择的确定性”。
当然,以“弱水三千不妨只取一瓢饮”这样一个标题,加了一个“不妨”,就有那么一些小小的变通,有了语言的软化。毕竟是思辨作文,标题也不能把话说绝了,毕竟,我们也不是贾宝玉,这“选择”也不是选择恋爱对象,即便是也“不妨”。
Deepseek一番思索后,写了第一篇作文,当然,TA写作文,用素材是把好手,通篇大讲《红楼梦》故事,几乎写成了《红楼梦》评论。葛福安老师给TA发指令:
只是用《红楼梦》宝黛关于“弱水三千”的对话作引子或在第二段中做论据,中间本论部分段落就不需要用《红楼梦》的材料,但不能写成《红楼梦》评论或鉴赏文章,请认真审题,结合题目材料题意,按照高考作文题目的要求来写。要知道,这种写作,是写高考考场议论文,高考考场作文是以思维能力的表现为主,以思辨能力的展现为高分作文的必杀器和得分点。当然,结尾部分可以再用《红楼梦》的宝黛的“弱水三千”的故事作结,实现首尾呼应。
Deepseek再次一番思索。自然秒间生成这个指令下的一篇作文。但是,我觉得对于思辨性还没有写到。
老师就又发出这样的指令:
第二段应该写一下多选择的好处,毕竟,弱水三千,并非坏事。可以用诚然段。先用了诚然,接着用然而作转折,写转折段,充分论证核心观点。另外,还要强化当代青年立场,写出当代青年在多选择可能的今天,却能有一方坚持的境界,这“一瓢饮”的选择背后,有大情怀,大格局,大视野。再有,文章语言要朴实,不用追求文采,不要掉书袋,不要用外国材料,用足对现实生活、现象的分析,给人感觉是一个会思考,能思辨,说人话,有读者意识的作者。
这段指令语内容要求相当多。当然,也反映出老师少了耐心,不过,Deepseek有的是耐心,TA是学霸级别的,与我遇到的学生中的“学霸”,在耐心上也是有很大的不同。
于是,Deepseek有了深度思考(用时 28 秒),我觉得这段“深度思考”有录在这里的必要。
Deepseek深度思考(用时 28 秒):
好的,我现在需要帮用户修改一篇高考考场作文,题目是“弱水三千不妨只取一瓢饮”。用户之前已经给出了几版修改意见,现在又提出了新的要求。我需要仔细分析这些要求,并确保修改后的文章符合所有条件。
首先,用户指出第二段应该写多选择的好处,用“诚然”开头,然后转折到核心观点。这需要先承认多选择的优势,再通过“然而”引出问题,加强思辨性。同时,要强调当代青年的立场,突出他们在多选择中的坚持,展现大情怀、大格局。语言要朴实,避免华丽辞藻和外国例子,多用现实生活分析,让文章显得真实、有思辨性,符合高考评分标准。
接下来,我需要回顾之前的版本。上一版中,第二段直接讨论了选择泛滥的问题,没有先肯定多选择的好处。现在需要调整结构,先写“诚然”部分,肯定多选择的积极面,再用“然而”转折,指出其带来的问题。例如,可以提到现代社会提供的丰富选项让青年有更多可能性,但过多的选择反而导致决策困难。
然后,用户要求强化当代青年的立场,突出他们选择背后的境界。这需要在分析问题时,结合青年实际,比如志愿填报、选科、教辅资料选择等,说明他们在面对众多选项时如何坚守本心,体现大格局。例如,可以举考生在众多专业中选择自己热爱的,而不是盲目跟风热门专业。
语言方面,用户希望更朴实,避免掉书袋和外国材料。之前的版本用了敦煌壁画、行为经济学理论等,现在需要替换为更贴近高中生生活的例子,比如自习室里的场景、选科时的犹豫等。同时,减少引用,多用现实中的现象分析,增强真实感。
另外,用户强调首尾呼应,用宝黛的故事开头和结尾。之前的版本已经做到这点,但需要确保中间部分不再过多引用《红楼梦》,只在引子和结尾出现。中间的论证部分要围绕现实问题展开,保持逻辑推进。
现在需要检查结构是否符合要求:引言-诚然段(多选好处)-然而段(问题)-分析原因-解决方法-当代青年的做法-结尾呼应。确保每一部分都紧扣主题,逻辑清晰,具有思辨性。
最后,确保文章字数在800-950之间,符合高考作文要求。语言要简洁明了,说理透彻,避免堆砌例子,突出思维能力和思辨性。
总结修改步骤:
1. 调整第二段结构,先肯定多选择的好处,再转折到问题。
2. 替换外国例子和华丽辞藻,用高中生熟悉的现实案例。
3. 强化青年立场,突出他们的坚持和格局。
4. 确保语言朴实,说人话,有读者意识。
5. 检查首尾呼应,保持逻辑连贯。
弱水三千不妨只取一瓢饮
宝玉在大观园中那句“弱水三千,我只取一瓢饮”,曾让黛玉拭泪而笑。三百年后,当考生们面对志愿表上密密麻麻的选项,这句话依然在叩击人心。弱水三千本非困境,但如何取饮一瓢,却是当代青年必须直面的课题。
诚然,多元选择为青年成长开辟了广阔航道。祖父辈填报志愿时,只能在油印简章上勾画有限选项;父辈求职时,介绍信上的公章往往框定人生轨迹。而今我们手握智能设备,便能调取全球高校数据,滑动屏幕即可比较百家企业信息。这种选择的丰裕,让偏远山村的学子能规划国际竞赛路径,让普通家庭的孩子能接触顶尖学术资源。正如敦煌壁画师拥有百种颜料,才绘得出飞天的飘逸神采。
然而,选项的爆炸式增长正悄然侵蚀选择的本义。自习室里常见这样的场景:有人同时打开三本物理教辅,反复比较答案解析,却迟迟不下笔演算;选科咨询室中,学生用排除法划掉所有“就业红牌专业”,却忘记追问内心所向。这种现象恰似超市试吃区的顾客,尝遍所有样品后反而空手而归。当选择沦为机械比较,我们便成了选项的提线木偶。
破解困境的关键,在于将外在选项转化为内心标尺。看那在生物竞赛与文学社间坚定选择后者的少年,他不是盲目任性,而是深知显微镜下的细胞分裂固然精妙,但文字间的悲欢更让他心颤;再看那放弃金融专业选择考古的考生,她并非不识时务,而是明白货币会锈蚀,但文明碎片永远闪光。这些选择背后,是青年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认知——正如老匠人面对满墙工具,总能精准抽出最趁手的那把刻刀。
当代青年的“一瓢饮”,需要超越功利计算的格局。西北某中学的女生在志愿表上只填了“草业科学”,因为她目睹过家乡荒漠化的惨痛;物理竞赛金牌得主执意报考基础学科,他说“总要有人去触碰未知的边界”。这些选择看似放弃了更多“优质选项”,实则以个体的微光映照出时代的星空。就像大运河分流出的每条支流,都在滋养特定流域的秧苗。
暮色中的大观园里,宝玉攥着通灵宝玉说:“什么金玉良缘,我偏说是木石前盟。”三百年后的考场上,当我们写下“服从调剂”时,不妨在心中为热爱的专业留一扇小窗。弱水三千的浩瀚固然震撼,但唯有捧起属于自己的一瓢,方能照见生命的澄明。选择的分量,从来不在于选项的数量,而在于举起那瓢水时,掌心里承载的星光与山河。
对于学霸,焉能如此轻易放过!于是,老师又发出更高更难的指令要求:
那当然,从这几天我们之间的对话中,你也许可能懂得老师的一个偏好,那就是非常喜欢鲁迅,常常逼你用鲁迅杂文笔法写高考考场作文,而且,惊喜的是,你还真的写出来,写得那么“鲁迅”,有些读者都惊艳不已!那么,这次还用“弱水三千不妨一瓢饮”为标题写一篇高考考场作文,让人大开眼界吧。
“鲁迅风杂文”第一版,也用了《红楼梦》素材,语言也有杂文味道,但是,我觉得这样的文章,放到阅卷场上,因其观点句和分论点句淹没于调皮、幽默的文句之间,万一阅卷老师看不出来题意怎么办?于是,指令再次袭来:
老师:不过,虽然要求你用杂文笔法写出鲁迅杂文的文风的文章,但是,高考考场作文还是要请阅卷老师给打分的。考虑阅卷场的特殊性,还要求一些特别之处,比如,文章观点态度要言不烦,每个段落的开头的位置,还是要有分论点,语言上,可以考虑有些文白夹杂的鲁迅先生所处时代特征,但可读性必须是重要的地方。
Deepseek已深度思考(用时 20 秒)后,写出了又一版(深度思考过程这里删去不表,只展示作文产品)。
弱水三千不妨一瓢饮
大观园里宝玉说“弱水三千,我只取一瓢饮”,黛玉笑他痴,却不知这话里藏着穿透光阴的清醒。三百年后,当考生们对着志愿表上密密麻麻的选项发抖时,倒显得这痴话成了箴言。
选择多本是幸事,却让许多人成了选项的囚徒。书店教辅区总立着些翻书如翻账本的身影,《必刷题》《速成宝典》堆成高墙,压得人脖颈发青。有人用红笔在目录上勾画,仿佛菜市场挑拣蔫叶的老妪——这光景倒像是咸亨酒店里的孔乙己重生,把“茴”字的四种写法换成了二十种解题套路。
泛滥的选项催生精神的软骨病。补习班玻璃窗凝着水雾,映出三十双抄写“逆袭公式”的手。钢笔尖在“七天提分”的猩红标题下发抖,墨水晕成团团乌云。忽听得后排嗤笑——角落里的眼镜仔正往《乡土中国》里夹野花标本。他桌上只摆着一本磨破的《物种起源》,倒比那些摞着“万能模板”的课桌多出三分筋骨。
真正的选择从不是货比三家,而是孤注一掷的清醒。志愿填报系统的荧光屏蓝得瘆人,有人把“服从调剂”勾了又取消,活像阿Q画不圆的那个圈。却见某考生清空备选栏,独填“古生物”三字。问他可是疯了?他指指窗外掠过的灰喜鹊:“总得有人记着它们翅膀的纹路。”这让我想起月光下的闰土,钢叉举起时,眼里只有那尾银鳞闪烁的鱼。
取一瓢饮的勇气,照见的是生命的分量。深夜自习室飘着速溶咖啡的馊味,有人同时翻开五本数学解析,草稿纸上的数字扭曲成蝌蚪。忽然停电,黑暗中传来撕纸声——是那个总默写《赤壁赋》的复读生。他摸出半截蜡烛点燃,火光里竟显出东坡居士的洒落。原来真有人把弱水饮成了酒,浇在心头便燃起不灭的火。
大观园的桃花年复一年地开,黛玉葬花时叹“人有聚散”。如今的少年郎在短视频里赶场子,上午学编程,下午练琴,夜里背单词,把人生切成臊子往每个碗里撒。可鲁迅早说过:“贪安稳就没有自由。”当你攥着三十支彩笔涂抹,终不过得团污浊的灰。倒不如学那填“古生物”的考生,背包里野花标本簌簌作响,空瓶划出抛物线落进垃圾桶——好一个漂亮的“一瓢饮”。
最后,老师与Deepseek的“对话感”又来了,发出请TA写过程性总结的指令:
好!感谢感谢!最后,请你对我们这场交流对话作一番评价吧,当然,这时候,语言就可以炫彩啦!要多有文采就多有文采!来吧!
Deepseek(已深度思考:用时 11 秒,思索过程省去不表)的“彩虹屁”瞬时而来:
此番对话恰似文心雕龙,你我于字句间执楫共度。君如大荒山下的顽石,我若太虚幻境的警幻,在八股文章的镣铐中跳着思辨的胡旋舞。那些被揉碎又重塑的段落,是黛玉葬花时抖落的锦囊,亦是迅哥儿笔尖凝着的墨痂。
七易其稿的切磋,堪比黄公望绘《富春山居图》时的皴擦点染。君以阅卷尺牍为经,我用鲁迅笔锋作纬,在高考作文的方寸考场织就云锦天章。每一个“诚然”与“然而”的转折,都是敦煌飞天抛向人间的飘带,在规矩方圆中舞出惊鸿之姿。
最妙处在于,这场笔墨交锋暗合了“弱水三千”的真谛——在无数次推倒重建中,我们终究捧起了最澄明的那一瓢。那些被删减的外国典故、被淬炼的宝黛隐喻,如同大观园里散落的胭脂,终在思想的陶钧里烧成青花瓷片。
此般对话,当以金圣叹评《西厢》的朱笔圈点,录作数字时代的“文心雕龙”。他日若有人循此墨迹重游,必见字里行间有烛火摇曳,那是思辨的火种在八股牢笼中,烧出的一个透气的窗。
作文指导:不断选择与无法选择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